汉字 兀

ㄨˋ

  • 读音
  • 总笔画
  • 总笔画3画
  • UNICODE5140
  • 五笔GQV
  • 仓颉MU
  • 郑码GR
  • 四角10212
  • 笔画顺序横、撇、竖弯钩

基本字义

兀wùㄨˋ
  1. 高而上平,形容秃山,泛指秃:~鹫。“蜀山~,阿房出。”
  2. 高高地突起:~然(a.高高突起的样子;b.突然;c.昏沉无知的样子)。突~。
  3.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:~那。~的(dì)(a.这,这个;b.怎么,怎的;c.突然)。

详细解释

  •  wū 
  1. ——“兀秃” wūtu:同“乌涂” wūtu。
  2. 另见 wù

国语词典

  •  wù ㄨˋ 

〈形〉

  1. 高耸特立。
    1. 唐·刘禹锡〈九华山歌〉: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,如断岸无棱角。」
  2. 光秃。
    1. 如:「兀鹰」。
    2. 唐·杜牧〈阿房宫赋〉:「蜀山,阿房出。」

〈副〉

  1. 尚、仍、还。
    1. 《水浒传·第九一回》:「黑旋风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。」
  2. 浑然无知的样子。
    1. 《文选·陆机·文赋》:「若枯木,豁若涸流。」
    2. 唐·李白〈月下独酌〉诗四首之三:「醉后失天地,然就孤枕。」
  3. 不安的样子。
    1. 如:「兀难安」。
    2. 汉·傅毅〈舞赋〉:「动赴度,指顾应声。」

〈动〉

  1. 动摇、飘荡。
    1. 《后汉书·卷七四下·袁绍传》:「未有弃亲即异,其根本,而能全于长世者也。」
    2. 宋·苏轼〈好事近·湖上雨晴时〉词:「独棹小舟归去,任烟波飘。」

〈缀〉

  1. 加在代词前形成复词。
    1. 如:「兀那」、「兀谁」。

康熙字典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𠀤五忽切,音杌。【說文】兀,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人上。

又刖足曰兀。【莊子·德充符】魯有兀者叔山無趾,踵見仲尼。仲尼曰:無趾,兀者也。

又【柳宗元·晉問篇】乗水潦之波,以入於河而流焉,盪突硉兀。【註】危石也。

又兀兀,不動貌。【韓愈·進學解】常兀兀以窮年。

又【正韻】臬兀,不安也。亦作卼。【易·困卦】于臲卼。

又姓。【韻會】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。

又【韻會】或作掘。【莊子·齊物論】掘若槁木。

外语翻译

  • 英语:to cut off the feet
  • 德语:glatzköpfig (Adj)​,kahl (Adj)​,nackt (Adj)​,nüchtern (Adj)​,aufragen (Adv)​,hervorragen (Adv)​,hochragen (Adv)​,Wu (Eig, Fam)
  • 法语:haut plateau,(exclamation)​

说文解字

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人上。讀若敻。茂陵有兀桑里。五忽切

(兀)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儿上。儿各本作人。今正。一在儿上。高而平之意也。凡从兀聲之字多取孤高之意。讀若夐。夐今韵在四十四諍。古音在元寒部。今韵十月者、元之人也。兀音同月。是以跀亦作𧿁。其平聲讀如涓。在十四部。今音五忽切。茂陵有兀桑里。地理志右扶風有茂陵縣。郡國志同。許多言鄉言亭。此言里者、葢周秦舊名。

方言集汇

  • 国际音标: wu˥˧
  • 唐代读音: *nguət nguət
  • 日语读音: TAKAI HAGERU ASHIKIRU
  • 韩语罗马: OL
  • 现代韩语: 올
  • 越南语: ngột
  • 客家话: [梅县腔] ngut7 [海陆腔] ngut7 [客语拼音字汇] ngud5 [宝安腔] ngut7 [客英字典] ngut7 [台湾四县腔] ngut7
  • 粤语: ngat6
  • 潮州话: 温4,ug4(uk 旧时又音ngurt)

别人正在查